商用转轮除湿机的日常维护是保障其除湿效率、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,需围绕核心部件(转轮、风机、过滤器、热源等)的状态监控与清洁保养展开,同时兼顾系统运行参数的检查。

一、核心部件:除湿转轮的维护
除湿转轮是设备的 “心脏”,其吸湿性能直接影响除湿效果,需重点关注:
定期清洁,防止堵塞
每周检查转轮表面是否有粉尘、油污或异物堆积(尤其在多尘环境,如电子车间、仓库)。若发现轻微污染,可关闭设备后,用软毛刷或压缩空气(压力≤0.3MPa)沿气流方向轻轻吹扫转轮表面(避免逆向吹扫导致杂质深入孔隙)。
若转轮被油污、化学物质污染(如食品加工车间的油脂蒸汽),需使用专用中性清洁剂(按厂家配方稀释)擦拭,再用清水软布擦净,自然晾干后重启(禁止使用强酸、强碱清洁剂,以免腐蚀吸湿剂或基材)。
避免过度潮湿或高温损伤
停机时需确保转轮处于干燥状态(可先关闭处理风,让再生系统单独运行 30 分钟,使转轮充分再生后再停机),防止长期潮湿导致吸湿剂霉变。
监控再生区温度(硅胶转轮再生温度通常≤140℃,分子筛≤220℃),若温度异常升高(如超过设定值 10℃以上),需立即停机检查热源(电加热管、蒸汽阀等)是否故障,避免转轮基材因高温老化。
检查转轮密封性与旋转状态
每月观察转轮旋转是否平稳,有无异响(可能是轴承磨损或驱动电机故障),转速是否在 8-18 转 / 小时的正常范围(可通过控制面板查看)。
检查转轮与机箱之间的密封胶条是否老化、破损,若出现缝隙会导致处理风与再生风串流,降低效率,需及时更换同规格密封件。
二、空气处理系统:过滤器与风道的维护
过滤器清洁与更换
处理空气侧的前置过滤器(通常为初效或中效滤网)需每周检查:若滤网表面积尘较多(可通过观察透光性判断),用清水冲洗(可水洗滤网)或用吸尘器清洁;若为一次性滤网(如无纺布材质),建议每 1-3 个月更换一次(多尘环境缩短至 2 周)。
再生空气侧的过滤器(若有)同样需定期清洁,防止粉尘进入再生区污染转轮或堵塞热源部件(如电加热管)。
风道与出风口检查
每月检查风道内是否有异物堵塞(如灰尘堆积、昆虫巢穴),出风口百叶是否顺畅调节,确保气流流通无阻碍(风道阻力过大会导致风量下降,除湿量降低)。
三、动力与热源系统:风机、电机及加热装置的维护
风机与电机的保养
每周监听风机运行声音:正常应为平稳的 “嗡嗡” 声,若出现异响(如摩擦声、振动声),可能是叶轮积尘失衡、轴承缺油或电机故障,需停机检查,清理叶轮灰尘,对轴承加注专用润滑脂(每 6 个月一次)。
每月检查风机皮带(若为皮带传动)的松紧度:用手指按压皮带中部,挠度约 10-15mm 为宜,过松会导致转速下降,过紧易磨损轴承,需及时调整或更换老化皮带。
再生热源的检查
电加热型:每月检查加热管表面是否有积尘或氧化物,若有可用干布擦拭;同时检查温控器、过热保护器是否灵敏(可通过短接测试,确保超温时能自动断电)。
蒸汽 / 燃气加热型:每周检查换热器表面是否结垢(影响换热效率),定期用除垢剂清洗(每 3-6 个月一次);检查燃气阀、蒸汽阀的密封性,避免泄漏。
四、控制系统与传感器的维护
操作面板与 PLC 系统
每日开机前检查控制面板显示是否正常(如湿度、温度、运行状态参数是否清晰,无乱码),按键是否灵敏。若出现显示异常,先检查电源连接,再联系厂家排查 PLC 模块或线路故障。
每月用干布擦拭面板,避免水汽、灰尘进入内部导致短路。
传感器校准
湿度传感器(处理风进 / 出口、再生风温度传感器)需每 3-6 个月校准一次:可使用标准湿度发生器或对比高精度温湿度计,若误差超过 ±3% RH,需通过控制面板或专业设备调整(校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)。
五、整体运行状态的日常监控
参数记录与对比
每日记录设备运行数据:处理风进 / 出口湿度、再生风温度、风机电流、能耗等,与设备额定参数对比。若发现处理风出口湿度异常升高(如超过设定值 5% 以上)、再生温度偏低或电流骤增,需停机排查原因(如转轮吸湿饱和、过滤器堵塞、热源故障等)。
泄漏检查
每月检查设备机箱、风道连接处的密封件(如橡胶条、密封胶)是否老化开裂,若有漏风会导致处理风与未处理空气混合,降低除湿效率,需及时更换密封件并重新密封。
六、特殊环境下的针对性维护
高湿或腐蚀性环境(如制药车间、海边场所):每周增加转轮和金属部件的检查频率,对机箱、风机等金属表面定期喷涂防锈剂,避免锈蚀。
长期停机维护:若设备停用超过 1 周,需先让转轮完成再生过程(开机运行再生模式 30 分钟,确保转轮干燥),再切断电源,关闭进风口和出风口(防止灰尘、湿气进入),并定期(每 2 周)开机运行 1 小时,防止部件老化。